跳到主要内容

07 四集续 2-1

第126经 慈经第二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与慈俱行心,……乃至……(一二五之一)……以无恼害心,偏满而住。彼于色……(一二四之一)……等随观见,彼身坏死后,生净居天同类中。诸比丘!此生于异生是不共者。

复次,诸比丘!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与悲俱行心,……乃至……喜……乃至……与舍俱行心……以无恼害心偏满而住……乃至(一二四之一)……死后生净居天同类中。诸比丘!此生与异生是不共者。”

第127经 希有经第一

“诸比丘!由于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出现,出现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菩萨由睹史多众中没,正念正知而入母胎时,于天、世间、魔、梵天、沙门、婆罗门、天神与诸民众中,出现无量广大光,超越诸天之天威光1,所有世界--无有被覆、无有涯底、闇黑,即使有大威神、有大威德日月不能照处,出现无量广大光,超越诸天之天※威光,生于彼处所有有情,由于其光,更知他有情亦生此处。诸比丘!由如来、应供、正觉者之出现,令此第一希有未曾有法出现。

复次,诸比丘!菩萨正念、正知而出母胎时,于天、世间、魔、梵天、沙门、婆罗门、天神与诸民众中,出现无量广大光,超越诸天之天威光,所有世界……其处亦出现无量广大光,超越诸天之天,威光,生于彼处所有有情……(一二七之一)……知其所生。诸比丘!由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之出现,令此第二希有未曾有法出现。

复次,诸比丘!如来现等觉无上正自觉时,了知天、世间……乃至(一二七之二)……其生。诸比丘!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之出现,令此第三希有未曾有法出现。

复次,诸比丘!如来转无上法轮时,了知天、世间……(一二七之二)……其生。诸比丘!由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之出现,令此第四希奇有曾有法出现。

诸比丘!由于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之出现,令此等第四希有未曾有法出现。”

注1 天威光 底本之devanubhavanam,在暹本作devanubhavam,正确。下之注※有者皆然。

第128经 希有经第二

“诸比丘!由于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之出现,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有情爱乐(阿赖耶)所执处1、欣悦所执处、欢喜所执处2,如来说示非所执处法时,彼进听、倾耳,知唤起心。诸比丘!由于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之出现,此第一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。

诸比丘!有情爱乐慢、欣悦慢、欢喜慢,如来说示慢之调伏法时,彼进听、倾耳,知唤起心。诸比丘!由于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之出现,此第二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。

诸比丘!有情爱乐3非寂静、欢喜非寂静,如来说示4能寂静法时,彼进听……唤起。诸比丘!如来……由于出现,此第三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。

诸比丘!有情有无明,致盲,普偏为缠。如来5说示无明之调伏法时,彼进听、倾耳,知唤起心。诸比丘!由于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之出现,此第四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现。

诸比丘!由于如来、应供、正自觉者之出现,此等第四希有6未曾有法出现。”

注1 爱乐所执处底本之alayarama,在暹作alayarama,正确。以下仿之。

2 欢喜所执处底本之alayasamudita,在暹本及其他作alayasammudita,正确,以下仿之。

3 爱乐 底本之anupasamarama,在暹本作anupasamarama,正确。

4 底本上脱漏“说示时”(desiyamane),依暹本补。

5 底本之Tathagatassa,虽不成其意义,但依前述类文及暹本,而采Tathagatena形式。

6 底本上脱漏“希有”(acchariya)字,依前述类文及暹本补。

第129经 阿难不可思议经1

“诸比丘!此等是阿难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若诸比丘为谒阿难而来访,彼等见阿难而欢欣;于其处,阿难或当面陈辞,彼等亦欢欣;诸比丘!阿难2默然时,诸比丘无有厌足。

诸比丘!若比丘尼为谒阿难来访,彼等见阿难而欢欣;于其处,阿难或当面陈辞……默然[……]。

诸比丘!若优婆塞……默然[……]。

诸比丘!若优婆夷众为谒阿难来访,彼等见阿难而欢欣;于彼处,阿难或当面陈辞,彼等亦欢欣;诸比丘!阿难默然时,优婆夷众无有厌足。

诸比丘!此等是阿难四种之希有未曾有法。”

注1 参阅Mps.V.16.(汉译南传藏经、七十第五诵品第一六节)。

2 阿难 底本Ananda,系Anando之误。

第130经 转轮王不可思议经1

“诸比丘!此等是转轮王2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若刹帝利众,为谒转轮王而来者,彼等见王而欢欣;于其处所,转轮王或所陈辞,彼等亦欢欣;诸比丘!转轮王默然时,刹帝利众无有厌足。

诸比丘!若婆罗门……默然。

诸比丘!若居士……默然。

诸比丘!若沙门……默然。

诸比丘!此等是转轮王之四种希有未曾有法。

诸比丘!正是如是,于转轮王……[乃至]……四种希有未曾有法。”(参阅一二九)

注1 参阅Mps.V.16.(汉译南传藏经、七.第五诵品第一七节)。

2 王 底本之ranno,在暹本作ranne,正确。

此之摄句:

自责、浪、二殊异及慈有二

又、二希有更有二未曾有法。

第四 补特伽罗品

第131经 结经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,尚未断顺下分结,未断生得结,未断有得结。又,诸比丘!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,已断顺下分结,未断生得结,未断有得结。又,诸比丘!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,已断顺下分结,已断生得结,未断有得结。又,诸比丘!世间之一类补特伽罗,已断顺下分结,已断生得结,已断有得结。

诸比丘!云何之补特伽罗,未断顺下分结,未断生得结,未断有得结耶?是一来。诸比丘!此类之补特伽罗,尚未断顺下分结,未断生得结,未断有得结。

诸比丘!云何之补特伽罗,已断顺下分结,未断生得结,未断有得结耶?是往上流色究竟者。诸比丘!此之补特伽罗,已断顺下分结,……未断……。

诸比丘!云何之补特伽罗,已断顺下分结,已断生得结,未断有得结耶?是中般涅槃。诸比丘!此之补特伽罗,已断顺下分结,……未断……。

诸比丘!云何之补特伽罗,已断顺下分结,已断生得结,已断有得结耶?是阿罗汉。诸比丘!此之补特伽罗,已断顺下分结,已断生得结,已断有得结。

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”

第132经 辩经1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四者为何?即:相应辩而非自在辩,自在辩而非相应辩,相应辩而又是自在辩,既非相应辩,又非自在辩是。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”

注1 参阅Pug.IV.6.。

第133经 略开知者经1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四者为何?即:略闻即知者、广演知者、须引导者2、文句为最者是。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”

注1 参阅Pug.IV.5。

2 须引导者 底本之neyyo,在暹本作neyyo,正确。

第134经 精勤经1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四者为何?即:于精勤果活,于业果则不活;于业果活,于精勤果不活;于精勤果活,又于业果亦活;于精勤果不活,又于业果亦不活。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”

注1 参阅Pug.IV.18。

第135经 有罪经1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四者为何?即:有罪、多罪、少罪、无罪是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之补特伽罗,是有罪?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成就有罪身业,……乃至……成就有罪之意业。诸比丘!如是之补特伽罗,是有罪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之补特伽罗,是多罪耶?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多成就有罪身业,少于无罪[成就身业]……乃至……多成就有罪意业,少于无罪[成就意业]。诸比丘2!如是之补特伽罗,是多罪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之补特伽罗,是少罪耶?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多成就无罪身业,少于有罪[成就身业]……乃至……多成就无罪意业,少于有罪[成就意业]。诸比丘!如是之补特伽罗,是少罪。

诸比丘!云何之补特伽罗,是无罪耶?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成就无罪身业,……乃至……成就无罪意业。诸比丘!如是之补特伽罗,是无罪。

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”

注1 参阅Pug.IV.4。

2 底本之脱漏“诸比丘”(bhikkhave)一字,暹本补。

第136经 戒经第一1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戒不圆满、于定不圆满、于慧不圆满。复次,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戒圆满、于定不圆满、于慧不圆满。复次,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戒圆满、于定圆满、于慧不圆满。复次,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戒圆满、于定圆满、于慧圆满。

诸比丘!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”

注1 参阅Pug.III.15。

第137经 戒经第二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戒不尊重、于戒为上主不尊重;于定不尊重、于定为上主不尊重;于慧不尊重,于慧为上主不尊重。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戒尊重、以戒为上主;于定不尊重、不以定为上主;于慧不尊重、不以慧为上主。复次,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戒尊重、以戒为上主;于定尊重、以定为上主;于慧不尊重、不以慧为上主。复次,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戒尊重、以戒为上主;于定尊重、以定为上主;于慧尊重、以慧为上主。

诸比丘!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”

第138经 出经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类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四者为何?即:身出而心不出,身不出而心出,身既不出、心亦不出,身出心亦出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之补特伽罗,是身出而心不出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亲近于山岩林薮中设床座,彼于其处,亦起欲寻、亦起恚寻、亦起害寻。诸比丘!如是之补特伽罗,是身出而心不出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之补特伽罗,是身不出而心出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岩……不亲近,彼于居处,亦无起欲寻、亦无起恚寻、亦无起害寻。诸比丘!如是之补特伽罗,是身不出而心出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之补特罗,是身亦不出、心亦不出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于山岩……不亲近,彼于居处,亦起欲寻、……亦起害寻。诸比丘!如是之补特罗1,是身亦不出、心亦不出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之补特伽罗,是身亦出,又心亦出耶?

诸比丘!世间2有一类之补特伽罗,亲近于山岩,……彼于彼处,亦无起欲寻、亦无起恚寻,亦无起害寻。诸比丘!如是之补特伽罗,是身亦出,又心亦出。

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补特伽罗,存在于世中。”

注1 底本上脱漏特伽罗(puggalo),依暹本补之。

2 底本上有idha pana也有,pana在暹本则无,征诸前述类文,当以暹本为可。

第139经 法经1

“诸比丘!有此等四种之说法师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,少语而不称要。又,彼徒众亦不知于称要或不称要。诸比丘!如是说法师,于如是徒众中,可名说法师。

复次,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,少语而称要。又,徒众知于称要不称要。诸比丘!如是说法师,于如是徒众中,可名说法师,。

复次,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,多语而不称要。又,彼徒众亦不知于称要不称要,如是说法师,于如是徒众中,可名说法师。

复次,诸比丘!世间有一类之说法师,多语而称要。又,彼徒众知于称要不称要。诸比丘!如是说法师,于如是徒众中,可名说法师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说法师2。”

注1 参阅Pug.IV.7.。

2 说法师 底之dhammakatthika,系dhammakathika之误。

第140经 论经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论师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有论师者,义失而文不失。诸比丘!有论师者,文失而义不失。诸比丘!有论师者,义、文俱失。诸比丘!有论师者,义、文俱不失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论师。

成就四无碍解者,于义、文俱失,是无是处,是无可能。”

此之摄句:

结、辩、略开知者、精勤1,

有罪、二戒、出、法是论者。

注1 依前之一三0摄句,以下之摄句,于暹本完全缺如,而底本之谬误亦不在少,以语形而不固执于意作译。

第五 光品

第141经 光经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光。四者为何?即:月光、日光、火光、慧光是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光。诸比丘!慧光于此等四者之中,是第一。”

第142经 光明经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光明。四者为何?即:月光明、日光明、火光明、慧光明是。”

第143经 明经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明。四者为何?即:月明、日明、火明、慧明是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明。诸比丘!慧明于此等四者之中,是第一。”

第144经 照经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照。四者为何?即:月照、日照、火照、慧照是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照。诸比丘!慧照于此等四者之中,是第一。”

第145经 炽经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炽。四者为何?即:月炽、日炽、火炽、慧炽是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炽。诸比丘!慧炽于此等四者之中,是第一。”

第146经 应时经第一

“此等是四种应时。四者为何?即:应时听法、应时谈法、应时止、应时观是。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应时。”

第147经 应时经第二

“诸比丘!正修此等四种应时,若正随转者,能次第竭尽诸漏。四者为何?即:应时听法、应时谈法、应时止、应时观是。诸比丘!正修此等四种应时,若正随转者,能次第竭尽诸漏。

1诸比丘!譬如山上大粒雨滴,自空而降时,其水则向低随流,充满山溪、峡谷、沟渠;充满山溪、峡谷、沟渠,则充满小池;充满小池,则充满大池;充满大池,则充满小河;充满小河,则充满大河;充满大河,则充满大海水,正是如此。诸比丘!正修此等四种应时,若正随转者,则能次第竭尽诸漏。”

注1 参阅增支部、三集、九十三之五(南传藏、一九·第五一掬盐品三十九第五节)。

第148经 恶语行经

“诸比丘!此等者,是四种恶语行。四者为何?即:虚诳语、离间语、粗恶语、杂秽语是。诸比丘!此等者,是四种恶语行。”

第149经 语妙行经

“诸比丘!1此等者,是四种语妙行。四者为何?即:是谛语、不离间语、柔软语、聪慧语是。诸比丘!此等者,是四种语妙行。”

注1 诸比丘(bhikkhave),系暹本补。

第150经 实经

“诸比丘!此等者,是四种实。四者为何?即:戒实、定实、慧实、解脱实是1。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实。”

注1 底本vimuttisaro ti之ti可以不用,依暹本可除。

于此之摄句:

光、光明、明、照、炽、二应时

二行(?)、实(?)、品中有十

第1三之五十竟

注1 此一行,底本中从缺,仿前之第二之五十,私加。